“《規劃》的編制凝聚了全國空間科學領域廣大專家學者的智慧。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業部門等相關領域的5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了《規劃》編制。”在國新辦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介紹了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關情況。
提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空間科學進入了創新發展的‘快車道’。”丁赤飚說,《規劃》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制定,將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國空間科學任務部署、開展空間科學研究的依據。
(資料圖片)
《規劃》明確了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目標。“總目標是梯次布局和論證實施國家空間科學任務,統籌和強化任務驅動的基礎研究,打造空間科學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原創成果,實現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躋身國際前列,成為空間科學強國。”丁赤飚說。
同時,《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和“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以及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等17個優先發展方向。
此外,《規劃》還提出了現階段至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兑巹潯诽岢?,現階段至2027年為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論證立項5—8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形成若干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第二階段是2028年至2035年,我國將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論證實施約15項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創成果。
第三階段是2036年至2050年,我國將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空間科學原創成果呈多點突破態勢
我國航天經過60多年的發展,空間科學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介紹,本世紀初,我國發射了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衛星——“雙星計劃”,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為代表的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開展了大量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實驗,月球和行星探測工程實現了科學、技術、工程的融合發展。
隨著這些任務的實施,我國逐步建立了空間科學的學科體系,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建成了一批空間科學任務的總體單位,具備了實施空間科學任務雄厚的技術實力和保障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間科學人才隊伍,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成果。
“當前我國空間科學的原創成果開始呈現出多點突破的態勢。”王赤說,我國科學家在暗物質粒子探測、量子力學檢驗、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化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也標志著我國正在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的中央。
“我們將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再接再厲,乘勢而上,努力實現《規劃》制定的‘三步走’戰略目標,也就是在2027年我國空間科學將進入第一方陣,2035年重點方向躋身國際前列,2050年在重要領域國際領先,成為世界空間科學強國。”王赤說。
建設航天強國必須補齊短板
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本次發布的《規劃》,對于加快建設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有何重要意義?
對此,丁赤飚表示,空間科學是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航天活動從大的方面來分類,包括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三個方面。其中,空間科學是基礎、是前沿。它在探索宇宙奧秘、拓展人類認知邊界的同時,也有力帶動了空間技術的發展。
“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總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是建設航天強國道路上必須補齊的短板。”丁赤飚說,當前,我國空間技術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等為代表的空間應用蓬勃發展,在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們空間科學衛星的數量還比較少,產出的重大標志性成果還不夠多。”丁赤飚坦言。
丁赤飚表示,制定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有助于我國空間科學工作進一步錨定目標、統籌力量。他說:“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世界航天強國就開始制定國家層面的空間科學規劃。今天發布的《規劃》,將有助于我國進一步統籌國內相關科研力量、凝練部署重大科技任務、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而使我國在有基礎、有優勢的領域盡早取得世界級的重大科學成果,為拓展人類知識體系和推動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